承德位于东经115°54′-119°15′,北纬40°11′-42°40′,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地近京津,背靠蒙辽,省内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
承德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承德一带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
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戎、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承德东约150千米处的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出土过多件西周铜器。
战国时代,承德一带隶属于燕国设置的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国曾在这一带修筑长城,长城遗址,仍依稀可见。特别是著名的兴隆农具铁范发现,说明当时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
秦汉以后,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曾在此设置过行政管理机构。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的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代、明代,属北平府(今北京),为喀喇沁、翁牛特、察哈尔等蒙古族的游牧地。直到清朝初年,热河上营(现承德市区)始终未设立中央或地方管理机构,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行宫,人口与日俱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标志着热河进入了发展期。康熙五十年(1711年),热河上营就已经是“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的大村镇了。此后,为适应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避暑的需要,各蒙古王公,朝廷大臣及一些词人文士都争相在承德建设府邸宅院,承德工商业随之高速发展,市井行人杂沓,车马喧嚣,酒楼茶铺鳞次栉比。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第二年设热河总管,统理东蒙民政事务。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将当时的热河命名为承德,改热河厅为承德州。此举同样昭示承受德泽之意。乾隆六年(1741年),承德开始进入繁荣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历在一道谕旨中说:“热河地方朕每岁秋狝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桑繁殖,市肆殷闻……”“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60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辟,俨然一大都会”,此时承德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当时清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来此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热河都统署。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热河文武官员均属都统署管辖,官职与朝廷派出的总督、巡抚同级。
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洲特别行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承德解放,同年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承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
截至2022年,承德市下辖3个市辖区(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4个县(承德县、兴隆县、滦平县、隆化县)、3个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平泉市),以及1个管理区(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今天的承德,置身于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加速崛起的大势,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承德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55.8%,是京津唐重要的水源地和华北最绿的城市,被称为“华北之肺”。已发现的矿产有98种,探明的钒钛、钼、萤石储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4位和第4位,铅、银、铂、钯、磷矿储量居河北省首位,是我国除攀枝花外唯一的大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承德发展迅速,活力四射,2004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河北省前列,GDP五年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建国54年总和的1.6倍,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8.7%,已经成为河北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未来的承德,将与京津“同城化、一体化、差异化”发展,必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颗耀眼新星。当前,承德正在以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基地、国家钒钛资源利用产业基地、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清洁能源基地。在城市建设上,进一步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和连接京、津、冀、辽、蒙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中心城市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2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4平方公里。特别是随着北京至承德城际铁路(京沈客运专线)、旅游支线机场、“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实施,承德将进入北京1小时、天津和港口2小时交通圈,成为密联京津、辟通港口、承北接南的咽喉要地和交通枢纽。
承德市人民政府——走进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