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早年,这里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清朝后期,由于国力的衰退,侵略者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以及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
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
2017年8月14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灵魂,“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不断追求。
《塞罕坝之魂》
塞罕坝效益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
中国绿色时报
经济效益:截至2009年底,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林木每年生长增加蓄积80万 立方米,增值3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生态效益: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中国林科院2007年核算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服务效益。
社会效益:一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
《塞罕坝作为》